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中央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在國資委黨委領導下,中國國新黨委精心組織、有序推進、求真務實、守正創新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期間,各所出資企業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總結典型案例,積極參與國資委黨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征文活動,其中,運營管理部撰寫的《在基金投資中加強黨建引領 助推非公企業高質量發展》入選《黨史學習教育創新工作案例》,中文發集團撰寫的《創新利用產業園資源 打造新時代紅色地標》入選《紅色傳承——中央企業重點紅色資源輯錄》,國新基金管理公司撰寫的《堅守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定位 發揮基金投資功能作用》入選《強國擔當——中央企業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恢弘實踐》。現將三篇征文分享給大家。
 
 
 
  在基金投資中加強黨建引領 助推非公企業高質量發展
 
 
  
 
 
  (征文入選《黨史學習教育創新工作案例》)
 
 
 
    中國國新黨委以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助推企業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注重發揮國資央企黨建優勢,大力推動所投非公企業黨的建設,探索形成具有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特點的“黨建引領投資方向、黨建強化投后賦能、黨建助力企業發展”非公黨建工作模式。
 
 
 
    強化國有資本政治擔當,豎起黨建統領“一面旗”。頂層設計方面,制定印發《基金管理人黨建工作指引(試行)》推動國新系基金作為國有第一大股東參股且不實際控制的持股企業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體現到項目選擇、投資決策、投后管理、項目退出等基金投資各環節,確保國有資本流動到哪里、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里、黨組織的作用就發揮到哪里。投資決策方面,在項目篩選和盡調階段,投資團隊將標的企業是否擁護黨的領導、是否符合國家戰略方向、是否支持黨建工作等“五個是否”作為重要考量因素,把黨建工作突出作為項目亮點和優勢推薦。投后管理方面,結合持股比例和實際影響力推動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加強與中心工作全面融合、與重點任務深度融合、與隊伍建設有機融合,黨建與投資聯動發展,構建具有國新基金特色的“三融合一聯動”黨建工作機制。
 
 
 
    壓實國有股東政治責任,推動黨建工作“雙覆蓋”。一是緊扣企業發展階段,積極推動“組織覆蓋”。根據企業不同情況,對初創期企業強化政策宣貫,引導其從理解支持到主動參與,推動具備條件的企業成立黨組織;對成熟期企業,協助條件成熟的企業黨組織及時調整設置,升格為黨委;對尚不具備條件的企業,推動其依托群團組織做好聯系群眾、推優入黨等工作。二是履行黨建聯動責任,統籌推進“工作覆蓋”。建立聯動機制,各基金管理公司黨支部書記、項目負責人分別擔任所投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指導員和聯絡員,從黨建“誰來管、誰來推”方面壓實責任、細化分工。創新聯動手段,結合企業實際提供黨建規章制度、工作手冊、流程表單等指導幫助,助力企業加強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制度“三基建設”。特別是針對非公企業員工流動性強、存在“口袋黨員”等實際情況,幫助理順黨員組織關系,助力加強黨員隊伍建設。選派專業干部,向部分非公企業選派兼職黨支部負責人,提升基層組織力和政治功能。2021年,國新系基金作為參股第一大國有股東共投資非公企業23家,全部實現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其平均投資回報率較所投其他非公企業高出4個百分點。
 
 
 
    發揮黨建工作政治優勢,助推非公企業提升“三力”。一是做實黨建賦能,著力提高企業生產力。黨建團隊聯合投后賦能團隊,從開拓市場、擴大產能、融資授信、產業鏈對接等方面全方位開展協同;積極落實 “我為群眾辦實事”要求,開展智能交通、云產業鏈、動力電池等產業鏈對接活動,幫助所投企業成功對接央企14家;定期組織行業研究分享和形勢政策報告會,通過項目對接、信息共享、協同賦能,幫助企業更好的踐行國家戰略、熟悉產業政策、服務發展大局。二是強化黨建引領,著力增強企業競爭力。投資生物醫藥企業北京基石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后,第一時間推動其成立黨支部,實現黨組織快速規范化、上軌道、起作用。疫情期間,該公司被確定為定點核酸檢測機構,并前往一線參與抗疫,助推企業競爭力大幅提升,發展駛入“快車道”。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積極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強化黨建引領,實施“揭榜掛帥”等機制,推動一系列重大創新項目落地。三是發揮黨建優勢,著力激發企業凝聚力。北京基石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組建青年黨員突擊隊,多次高質量完成抗疫任務,被海淀區委評為“戰旗黨支部”;思路迪精準醫療集團黨委從黨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強調“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把黨員培養成骨干,把骨干發展成黨員”等理念,培育形成既具有創新活力又具有黨建優勢的高科技企業特色企業文化。
 
 
 
    創新利用產業園資源 打造新時代紅色地標
 
 
  
 
    (征文入選《紅色傳承——中央企業重點紅色資源輯錄》)
 
 
 
    中國國新以紅色基因構筑企業鮮明底色,秉持“國之脈、傳承責任之脈,新致遠、堅持創新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挖掘利用內部產業園區資源,追溯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通過體驗式教學創新拓展“黨建+園區”模式,打造新時代黨史教育紅色地標。
 
 
 
    一、紅色資源概述
 
 
 
    中國國新積極指導推動所屬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原中國印刷集團公司)結構調整,實現轉型發展。通過實施主輔分離,將印刷主業外遷后遺留的老舊廠房等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改造為文創園區,探索“黨建+園區”品牌的運營與輸出,打造“新華1949”文化金融與創新產業園、湖北六〇三文創園在內的一系列紅色文創園區,將國有企業紅色黨建優勢不斷拓展。
 
 
 
    二、重點紅色資源
 
 
 
    (一)“新華1949”文化金融與創新產業園
 
 
 
    “新華1949”文化金融與創新產業園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總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其前身為北京新華印刷廠(原正中書局北平印刷廠),新中國成立前夕被國民黨特務縱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老一輩新華印刷人在廢墟上重建廠房,積極攻堅克難、勇于開拓創新,長期承擔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和政協等國家重點圖書和文件的印制任務。
 
 
  
 
    “新華1949”文化金融與創新產業園概貌
 
 
 
    隨著向文化產業領域轉型升級,中文發集團打造“新華1949”系列園區,在保留“大字本樓”“蘇式折板屋頂”等老廠房的傳統風貌的基礎上,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支撐,以文化創意、金融產業為核心搭建系列功能平臺,引進了《中國企業家》雜志社、開心麻花等60余家文化科技金融類企事業單位。“新華1949”系列園區受邀參加2020年、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設置“新華1949”展臺展示園區品牌形象。目前,園區是首批“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示范園區”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新興青年“筑夢空間”。
 
 
 
    (二)六〇三文化創意產業園
 
 
 
    六〇三文化創意產業園位于湖北省襄陽市,前身為文字六〇三廠,隸屬于文化部,是1965年經國務院批準興建的一家“三線”企業。2010年,六〇三通過實施主輔分離,印刷板塊整體外遷,在保持三線工廠原貌的同時,以“文化+科技”模式打造大型綜合性文化創意產業園,引進了近50家文化企業,作為襄陽市的紅色文化地標和電影《你好,李煥英》的主要外景地之一,吸引了社會廣泛關注。
 
 
  
 
    六〇三文創園概貌
 
 
  
 
    六〇三文創園 “印記603三線記憶展廳”
 
 
 
    三、紅色資源傳承
 
 
 
    (一)中國國新創新運用工業文化遺產等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中央黨校、地方政府等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聯合“新華1949”園區黨建共建,策劃開展體驗式教學、紅色研學、黨史公開課、紅歌快閃、主題展覽等學習培訓和實踐活動。
 
 
 
    (二)利用新媒體傳播手段,通過錄制微紀錄片、短視頻等形式,積極對外傳播紅色資源內涵精神
 
 
 
    2021年6月,參與錄制國資委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微紀錄片《信物百年》,通過講述“新華1949”園區保存的第一屆政協會議紀念刊的印刷字模母版背后的故事,彰顯公司傳承紅色信仰的堅定理想信念。以園區紅色歷史為背景拍攝制作的微視頻《初心的故事——新華1949紅色微黨課》入選“大國頂梁柱 永遠跟黨走”第二屆中央企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記憶主題微電影(微視頻)征集活動“百部優秀作品”。“中國國新:利用產業園資源打造體驗式教學”信息素材作為典型案例,被采納發布在國資小新平臺。
 
 
 
    (三)把紅色資源傳承與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
 
 
 
    湖北六〇三文創園利用2000平方米的原機修車間打造“印記603三線記憶展廳”, 入選中央企業紅色資源網絡展覽活動首批中央企業紅色展館。并建設“紅色驛站”、黨員工作站等,不斷轉化成為群眾辦實事的實際行動,讓紅色基因得到更為廣泛深入的傳承。
 
 
 
    中國國新所屬園區創新挖掘工業文化價值,在城市更新中打造了老舊廠房與創新業態協同發展的新樣板,成為了紅色文化與現代科技創新融合的新地標。未來,中國國新將不斷用紅色基因驅動紅色引擎,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激勵全體干部職工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汲取打造國有資本運營“鐵軍”的智慧和力量。
 
 
 
    堅守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定位 發揮基金投資功能作用
 
 
  
 
    (征文入選《強國擔當——中央企業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恢弘實踐》)
 
 
 
    中國國新以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的綜合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為目標,逐步構建完善“資本+人才+技術”輕資產運營模式,將基金投資作為資本運營的主要抓手,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央企國企改革、服務實體經濟,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環節進行投資。在黨史學習教育開展過程中,中國國新突出強化宗旨使命,在實踐中積極發揮基金投資功能作用,設立運營了以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為核心,包括國新國同基金、國新央企運營基金等10支基金在內的系列化、差異化、協同化的國新系基金,總認繳規模超 2900 億元,撬動各類社會資本超 2100 億元,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一、匯聚創新資本,大力支持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國新始終把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擺在核心位置,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環節,加大科技創新投資力度,重點通過基金投資等方式廣泛涉足創新領域和亮點項目,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截至2021年9月底,國新系基金累計決策項目近200個、金額超1500億元;在已決策直投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決策金額超950億元、占比近90%,實現9個子領域全覆蓋。所投項目已上市42個,其中科創板上市項目15個,包括在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成功投資了孚能科技、長遠鋰科、華峰測控等一大批優質項目。
 
 
 
    二、發揮平臺作用,服務國資央企改革和創新發展
 
 
 
    中國國新已累計與近90戶央企開展各類合作,涉及投資金額近1870億元,占投資總額的90%以上。近年來,中國國新參與組建國家管網集團、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出資支持東航集團、國藥集團股權多元化改革和鞍鋼重組本鋼等,在重大改革中當好“關鍵少數”。同時,按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有關任務要求,先后成立了國改雙百發展基金、國改科技基金、綜合改革試驗基金群,用于支持“雙百行動”“科改示范行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等國企改革專項工程,有力支持了國資央企改革和創新發展。其中,國改雙百發展基金已累計交割項目20個、金額近70億元,被譽為成功“混改引戰”的風向標。
 
 
  
 
    發揮平臺作用,服務國資央企改革和創新發展
 
 
 
    三、加強黨的建設,探索混合所有制企業黨建新模式
 
 
 
    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組織系列黨史經典研討、專題黨課、參觀訪學、建言獻策活動,教育引導投資團隊從黨史中汲取智慧力量,深刻理解基金投資業務在落實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助力科技強國中的重要作用,讓中央企業的紅色基因和責任意識深入市場化團隊的內心,持續筑牢“根”和“魂”,讓投資團隊有擔當、有情懷、有底線,真正做到“為國理財”。
 
 
 
    國新系基金積極推動所投參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制定了《中國國新基金管理人黨建工作指引》,對推動被投企業黨的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在投資決策階段,充分了解項目公司及實際控制人黨建有關情況,作為投資決策評審重要依據;在投后管理階段,結合持股比例和實際影響力,推動參股企業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目前,已推動2家被投企業(基石生命、藥欣生物)成立黨組織,推動1家被投企業(思路迪)黨組織由支部升格為黨委,以黨建引領促進業務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