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日出版的第100期《國資報告》推出特別策劃《中國式國資治理》,聚焦現有國資監管體制是如何在探索中前進、改革中成熟、系統性重塑、高質量發展的,并刊載《深化運營公司改革 助力完善國資監管體制》一文,深入報道中國國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牢把握運營公司功能定位,牢牢扎根實體經濟,積極發揮平臺功能,努力推動國有資本在更大范圍“活起來”“動起來”“強起來”。現將全文分享如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兩類公司上接國資監管體制,下接資本運作、企業經營;開展兩類公司改革試點,有利于推動各項改革舉措相互銜接、同頻共振,對于國資國企改革全局具有重要的示范、突破和帶動作用。
作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國新)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重要論述,深刻領會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的內在要求,牢牢把握運營公司功能定位,以打造“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為目標,以落實國家戰略為導向,以服務中央企業為本位,以助力國資國企改革為重點,明確提出并不斷打造完善具有中國國新特色的“資本+人才+技術”輕資產運營模式,不斷壯大產業央企資本實力,加快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助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初步蹚出了一條具有國新特色的國有資本運營之路,為助力完善現行國資監管體制和服務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2022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發文明確,中國國新正式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轉入持續深化改革階段。
有效發揮運營作用,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
落實以管資本為主,首要就是管好布局。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初衷,就是要通過市場化專業化運營,以運營公司的資本流動帶動央企整體國有資本的流動,在更大范圍內促進布局優化。2016年初成為運營公司以來,我們自覺胸懷“國之大者”,牢牢扎根實體經濟,積極發揮平臺功能,努力推動國有資本在更大范圍“活起來”“動起來”“強起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積極引導集聚各類資本,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截至2022年底,通過基金出資310億元帶動募資900億元,通過領投項目90個帶動社會資本1170多億元。去年成功發行1000億元能源保供特別債,募集資金專項用于支持發電央企電力保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環節,助力央企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切實加大科技創新投資力度。截至去年底,累計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項目超270個、金額近2900億元,實現9個子領域全覆蓋。其中,投資原創技術策源地項目超40個、金額超65億元,投資現代產業鏈鏈長項目超30個、金額近170億元。助力產業央企存量調整減量出清。合計出資近千億元,以市場化方式參與組建國家管網集團,出資支持鞍鋼重組本鋼,中國電氣裝備重組整合,東航集團、天翼云股權多元化改革以及中國綠發、中國商飛增資擴股等。與5家央企合作設立業務平臺,支持其加快“兩非兩資”剝離處置、聚焦主責主業。牽頭組建煤炭資源整合平臺,推動落實煤炭去產能;通過清產核資、債務重組等方式,助力大唐煤化工、國勘公司等企業改革脫困。

中國國新所投企業孚能科技的生產現場
????構建完善運營模式,規范國有資本運作手段
落實以管資本為主,關鍵在于規范資本運作。運營公司作為一種全新的國企經營形態,如何開展資本運營并無先例可循。我們認真領會中央關于“兩類公司”改革的政策要求,在國資委指導下穩步拓展運營手段,自覺遵循市場規律、資本規律、企業規律,尋找平衡落實國家戰略和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優解”。創新構建運營模式。立足增強國有資本流動性,結合運營公司以財務性持股為主、投資驅動屬性強的特點,構建完善“資本+人才+技術”輕資產運營模式,強化資本的市場驅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人才的專業驅動,將“專業至上”作為公司立身之本和核心競爭力;強化技術的價值驅動,努力實現各類投資的戰略價值最大化。穩步拓展業務格局。按照“股權運作、基金投資、培育孵化、價值管理、有序進退”的總體方向,聚焦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找準央企改革發展需求,逐步打造形成基金投資、金融服務、股權運作、資產管理、境外投資、直接投資、證券業務等七個業務板塊,初步構建起了一個國有資本跨企流動、形態轉換、提高效率的重要平臺。牢固確立運營策略。注重在國有資本運營中堅持“五個守住”,即守住輕資產運營模式、守住財務性投資為主、守住投資生態圈、守住產業鏈高端、守住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環節;堅決做到“四不投”,即看不懂的不投、管不住的不投、夠不著的不投、吃不下的不投,以此把握投資的方向和節奏。
提升專業運營能力,提高國有資本回報水平
落實以管資本為主,提高資本回報、實現保值增值是基本任務,也是運營公司作為市場主體的必然要求。我們堅持將黨的領導、國資監管要求與完善市場化機制相結合,把改革創新作為激發活力動力的關鍵一招,注重平衡好業務發展需求與資源投入的關系,不斷提高運營效率效益。截至2022年底,公司資產總額8762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238億元、歸母凈利潤152億元,分別較2016年試點之初增長5.3倍、4.5倍和30.9倍。2019年以來,公司連續3年獲得年度經營業績考核A級。提升治理管控效能。不斷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健全以公司章程為核心的公司治理制度體系,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外部董事占多數、建立董事會授權制度、重要子企業落實董事會職權100%全覆蓋。著力構建適應運營公司特點的差異化管控體系,制定投資決策權限表、權責事項清單、授權放權清單、投資負面清單,實現“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激發改革動力活力。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強調市場化必須堅持專業判斷、保持高效靈活、強激勵硬約束,樹立“向市場要答案、以業績論英雄”的鮮明導向。全面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大幅提高企業負責人浮動薪酬占比,嚴格實行考核結果等級強制分布、剛性應用、末等調整。2022年全系統管理人員退出比例近10%,員工市場化退出率近4%。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有限資源更多向既是戰略重點、投入產出比又高的優質高效領域集中,保持流動性資產、長期股權資產的合理比例區間,平衡好項目資本回報率和流動性的關系。按照“現金收益穩、參股收益優、估值收益壓”的思路持續優化效益結構,2022年底公司現金、參股、估值收益占比接近“5:3:2”。
筑牢風險防線,維護國有資本安全
國有資本屬于全民所有,維護資本安全是落實以管資本為主的底線要求。我們針對運營公司涉及產融領域寬、板塊類型多、業態模式新的特點,始終堅持將風險防范擺在重要位置,牢牢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突出防范投資風險。完善財務、法律多維度決策支撐機制,堅持在項目評判中把好技術、財務風險和戰略“三關”。制定投資負面清單和對外合資合作準入標準,細化禁止類業務、限制類業務,劃出紅線、底線。針對新設機構、戰略并購、固定資產投資等重要項目開展后評價工作,不斷完善基金項目投后復盤機制。科學防范財務風險。建立財務分析月度報告機制,實施總會計師委派制度,建立總部統籌債券發行管理機制,持續優化債務期限結構,2018年以來加權平均融資成本穩步下降。完善司庫管理體系,實現資金管理系統在二級企業上線比例近90%,確保資金“看得見、管得住、調得動、用得好”。穩妥防范合規風險。實施總法律顧問和首席風險官“一肩挑”,堅持規章制度、經濟合同和重要決策三項法律審核100%全覆蓋。扎實推進“合規管理強化年”工作,開展全級次合規風險排查,制定風險識別、崗位合規職責、流程管控“三張清單”。有效防范監管風險。堅決抓好審計整改工作,不斷加大內部審計監督力度,實現對二級出資企業三年審計全覆蓋,建立審計整改與業績考核掛鉤機制,健全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工作體系,“經濟體檢”作用有效發揮。
聚焦加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強“根”鑄“魂”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公司黨委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深化運營公司改革的頭等重要課題,旗幟鮮明強調管資本必須管黨建,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堅定傳承央企紅色基因。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持續傳遞“央企姓黨”意識,培育“國之脈、傳承責任之脈,新致遠、堅持創新發展”的共同價值追求,堅守“為黨理財、運營報國、助力實業”的使命擔當。著力夯實基層基礎建設。推動新設企業實現黨組織應建必建,部分原來分散在街道、樓宇黨組織的黨員組織關系實現“回歸”。深入探索黨建特色模式,開展獨立法人企業黨支部集體研究把關重大事項試點,制定落實基金管理人黨建工作指引、積極推動參股企業加強黨的建設,確保“國有資本流動到哪里,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里、黨組織的作用就發揮到哪里”。加快打造國有資本運營“鐵軍”。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相結合,扎實推進人才強企戰略,實施“潮頭計劃+頭雁行動”“干流計劃+活水行動”“源頭計劃+墩苗行動”,試點以來先后有上千名優秀人才加入國新舞臺,多層次確保運營事業后繼有人。堅持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規范出資企業履職待遇、業務支出,實現一屆任期內公司系統巡視全覆蓋。持續構建“大監督”體系,監督合力明顯增強,新風正氣不斷充盈。
站在新起點,中國國新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落實國資委工作要求,持續深化運營公司改革,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努力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